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南河自然保护区在襄阳率先成为“国家品牌”生

墨绿眼鸟是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生活在南河自然保护区。 (湖北日报记者 严军 摄) 湖北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3000多种物种。 (湖北日报通讯员 高伟毅 摄)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玉瑞 今年9月,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召开。当湖北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南河保护区”)局局长邓杰领取“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会员证书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一刻标志着南河自然保护区正式成为国家级组织“中国生物圈保护区(CBRN)”成员,也是襄阳市首个获此殊荣的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物活体图像 出现在中央电视台33次 南河保护区的农家乐总是从为成千上万的动物提供早餐开始。 在东南部地区保护区里,一头野猪正致力于在成堆的落叶中“寻宝”。粉红色的鼻子沾满泥土,翻找美味的昆虫和树根。 “这看起来像是一个饥饿的孩子吗?”预备工程师李涛看着监控录像,忍不住笑了。 另一张照片中,五只白冠长尾雉在森林中优雅地行走,细长的尾羽闪闪发光,停下来四处张望。 250个红外摄像机就像隐藏的眼睛,默默记录着这些生动的场景。这些设备拍摄了100多种野生动物的生动图像,并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秘密之眼》栏目中,向全国观众展示了南河保护区的生态之美。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干扰,每个红外摄像机可以连续工作6个月。 “通过这些图像,我们可以了解动物的习性、活动范围以及种群变化。”李涛说:“每张照片都是最可怕的ct反映保护区生态状况。”9月17日,保护区“南河羽”野生动物视频在首届全国科普月大型网络直播活动“科普之光”湖北版块播出,创造了襄阳历史。 除了动物监测外,植物保护也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2年8月,科研人员在保护区发现了失踪115年的七叶草,引起植物界广泛关注。 “到目前为止,保护区内已经发现了5000多株七叶草,今天我们看到的已经是第2134株了。”李涛指着树上粉色的牌子。 “大麻是我国特有的单一品种珍稀植物,野生资源极其稀缺。我们会测量植株的高度,观察叶子的情况,记录开花结果的时间。” 今年,保护区引进了无人机控制系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过去需要步行数天的巡逻路线现在可以通过无人机快速完成。 数据显示,南河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5%以上,记录物种总数超过300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3种。 数百名志愿者 将加入该地区受保护的家庭 天色渐渐亮了,陈明发收拾好衣服上山。此人以前是一名草药采集者,后来成为保护区的护林员。 “这是我们致力于保护的靛蓝植物。”他指着一株约三十厘米高的靛蓝植物。 保护区内有像陈明发这样的护林员36人。他们大多数来自周边村庄。他们熟悉珍稀植物的分布地点,了解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马尔斯。他们深感保护绿水青山的重要责任。 陈明发说:“我们每天要走十多公里的山路,还要爬陡坡。但树木逐年增多,动物也逐年增加,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随着退伍军人护林员年龄的增长,保护区面临着人员更换的挑战。 “山地巡逻需要体力,更换红外热像仪电池需要翻山越岭,这对于经验丰富的护林员来说确实很困难。”管理局科教处处长邓正群表示,“我们积极鼓励护林员帮助和培养年轻护林员。” 10月12日,保护区启动志愿者招募计划,面向国内外招募500名志愿者。令人惊讶的是,当天有超过60人报名。 “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生态保护并愿意为保护自然做出贡献。”邓正群说。 志愿者招募分为五类:有实践经验的、有深厚学术背景的、有专业技能的、善于解释科学的、热衷公益服务的。这些志愿者将参与保护区的日常监测,同时帮助科普,增强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志愿者的学习能力很强,能够很快掌握新方法、使用新设备。我们经验丰富,对地形熟悉,结合两方面的优势,会带来更好的工作效果。”陈明发说。 这种新旧结合的保护模式,为南河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保护区内有 15,000 个标本 冻结大自然的乐趣和美丽 在H南河自然保护区的化石馆内陈列着植物标本14800余件、动物标本300余件。 2022年夏天,护林员李启照接到村民电话,称自己遇到了从未见过的死动物。李启照赶到现场,凭借自己的森林保护经验,认定它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斑羚。 “村民们很配合,主动把斑羚送给了我们,保护区把它当做标本,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它的生命。”李启照回忆说:“村民们的保护意识增强了,一旦发现不寻常的动物,他们都会给予我们照顾。” 这些标本不仅是重要的科学研究资料,也是科普教育的宝贵资源。保护区正在建设一个新的科学中心,未来将向公众展示这些标本,让更多人了解可以更好地了解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 “我们计划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标本进行展示。”邓正群说,“每个标本都会有一个解说牌,介绍该物种的特征、习性和保护级别。” 为加强科研能力,保护区与中国林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研究人员利用其中的标本开展物种鉴定、遗传分析等一系列研究项目。 8月,保护区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专业工作站,科研迈上新台阶。 “我们正在积极推动保护区的角色从过去单一的‘管理者’升级为开放共享的‘组织者’和‘连接者’。”邓杰表示,希望打造一个更加开放的参与者离子平台,汇聚科研机构和公众的力量,共同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