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新建的“全运村”都没有,90%以上的比赛场馆都来自于现有场馆的修缮升级,却要容纳“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全运会赛事”,随着粤港澳全运会的即将到来……即将举行的全运会成为首届没有新建大型场馆的全运会。
低碳排放,精心设计,“老地方”也有“新创意”
但如果你认为这只是出自“老广人”骨子里的“精打细算”,那么你很可能会忽视设计细节中的“良苦用心”。
仅仅因为它是旧的并不意味着它没有新的想法。你还记得世纪之交主办“九运会”的广东奥体中心吗?时隔24年,全运会火炬在这里再次点燃。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升级设计改造总负责人罗建河十五运会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该场馆将升级为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体育场馆。例如,设计团队在体育场的浮檐上增加了800块光伏板用于发电,每年可减少200吨碳排放。
一方面,我们精打细算,但另一方面,我们在场所细节上贯彻周到、细致的“粤式服务”。为了让球迷体验足球比赛的“速度与激情”,深圳体育中心体育场的第一排座位被尽量拉近,距离场地仅9米;在举办全会和残奥会的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即使是普通的路肩也有特殊的设计:扩大路缘坡道面积,以允许许多轮椅同时通过。人行道与小路的交界处可以说是“零高差”,让婴儿车和轮椅顺利通过。
该区域“折叠”并且间隙打开。老地方的“开门方式”
举办一场活动,就是举办一座城市。城市空间非常宝贵,体育场馆不仅应该在比赛期间使用它们,而且还应该在赛后让所有人都可以使用。比赛开始前,设计师们正忙着为所有永久区域制定“赛后复用计划”,以确保赛后使用率达到100%。设计师成为城市空间的“容器”,“折叠”了比赛区域。根据赛事需要更换座位,已经成为很多国家比赛场馆的“标配”:今天有千人的演唱会,明天就可以直接搬到激情四射的篮球场。
当“专业场馆”与“公民体育馆”的壁垒被打破,广东奥体中心体育场二楼升级为全天候全民健身场馆平台。市民在智能跑道上跑完800米后,可以在手机上实时查看跑步数据。
在深圳体育中心,地下商业街连接了8个体育主题公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民健身圈”。市民可以通过走廊穿越灯塔山公园和附近的各个运动区。如果你穿梭到区外的慢跑跑道,也可能会不小心踏入这个无边无际的运动公园。
从硬件设施的标准化到转型的盲路。折叠城市空间是大湾区愿景的一部分。新的竞争并不一定需要“大拆大建”。而那些没有边界、敞开大门真诚欢迎所有体育迷的体育场馆,也能隐藏着岭南的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