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深港创新双向赋能,知识产权助推大湾区经济发

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以其强劲的创新动力和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数据显示,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1年位居全国第一。 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2.3%,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0件。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深圳以知识产权为支点抢占高质量创新的辉煌实践。深圳市知识产权数据检测平台。人民网记者焦蕾步行前往位于前海的深圳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知识产权数据热力图更新实时尤其引人注目。通过颜色的变化,不同地区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方面的活跃情况一目了然。知识产权数据追踪平台还采集专利、商标、版权等多领域信息,监测国外知识产权动向,为企业“走出去”提供精准导航。据介绍,中心建立了“两利两速”——“全领域知识产权快速确权、快速保护”的基本业务框架。聚焦新能源、互联网、高端制造装备、珠宝加工等重点行业,提供高效便捷的确权和维权服务;同时对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或委托的专利受理、优先评审、减费、提交服务产权局,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随着深企加速“走出去”,其他国家的海外纠纷已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到2024年,涉及深圳企业的境外知识产权诉讼案件将超过6万件,占全国近一半。深圳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探索形成了“风险预警与防范、案件监测与应对、应对应对指导、意识与能力提升、资源整合与共享”五位一体的海外知识产权保护。 “我们在海外诉讼高发地区建立了监测机制,当得知深圳相关企业被起诉时,我们会第一时间同步信息,帮助企业了解情况。”深圳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主任宋阳表示,对于缺乏诉讼经验的中小微企业,中心还提供公益应诉指导,邀请欧美律师等国外专家提供实务咨询,帮助企业妥善应对知识产权纠纷。同时,中心通过高频原告审查、商标监测预警、风险研判和行业研判等方式,提前向企业发出“风险提示”。建立海外商标抢注预警制度,定期开展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深圳企业在海外专利诉讼中逐渐从被动维权转向主动维权,原告比例已接近40%。成果已开始显现。如果说,护航“走出去”是深圳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层面”,那么湾区交付、双向强化则是“区域层面”的深度实践。在深圳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业务办理大厅,1号窗口的“港澳业务咨询”服务尤为引人注目。它不仅仅是一扇窗户;它是一扇窗户。是深港两地创新要素高效流动的新连接点。今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准香港创新实体纳入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专利预审服务,标志着深港知识产权合作迈出重要一步。对于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覆盖的预审服务,我们立即安排了关于香港创新实体香港预审查服务的专利预审查需求的调查。 ”深圳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副主任邓艾科介绍说。从6月份开始,该中心针对香港创新主体的预审服务正式启动,香港理工大学、华润科技研究院等已完成注册,多项专利进入快速审查阶段。首个授权专利来自一家专注于“大模型+全栈机器人”技术的香港公司,科研成果通过深圳专利快速落地预审通道,促进科研成果高效创新 从专利预审到纠纷应对,从深港合作到海外部署,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用高效的机制和保障。专业服务为大湾区创新体系构筑坚实保障。